新学了后期技巧,把主体周围暗弱的部分拉伸出来。但是感觉有点主次不分了(?)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处理背景里的暗弱部分。
- 拍摄地点: 北京市北京市石景山区阜石路 北方工业大学
- 镜头/望远镜: 天虎60SA
- 相机: ASI533MC
- 赤道仪: 巨威双17谐波
- 滤镜: L-ex
- 拍摄张数: 600
- 曝光时长: 300s
- 评委点评
- 暗部球状的凹凸体现出低频噪声过高,建议补充信噪比。细节略微过度锐化可以降低一点锐化强度。作者提到的层次感我建议使用lrgb合成来进行处理。这张图是彩机拍摄,在后期中,在spcc后用channel extration将rgn拆开成为三个通道,使用pixelmath将三个通道求中位数,作为L通道,L和rgb分开拉伸(rgb一起),拉伸强度要近似否则可能出现过饱和或者色彩冲水,rgb只需要提供色彩信息,作者想要的层次感通过拉伸L通道增强亮暗部的对比来实现,最后用LRGB combination合成,这样不仅增强信噪比还能有更好的效果。
- 作者毅力可嘉,曝光时间有50小时,不知道拍摄环境怎么样,但是感觉上没有50小时的效果。 整体看上去背景几乎看不出来了,都是充满红色,主体淹没在了周围相对暗弱的星云中,如作者所说的是把暗弱部分加强了,但是结果是加的太多了,一般可以提升一下暗弱的部分,不会提升特别多,否则就会盖过中间主体部分。暗弱的云气本身可以不用加强太多,星云本身不同地方的信息有强弱之分,在同等曝光下本就是有亮有暗。这样也能自然一点。 建议不要特别刻意拉曲线定点,可以简单的把暗部略微压暗,再把亮部整体稍稍拉亮。 锐化方面有些过度,出现浮雕的感觉了。可以再减轻一点锐化力度。
- 天球定位图
星友评论